2008年冬天,卡蘭尼克與他過去的創業伙伴并肩站在巴黎街頭的寒夜中。
2008年冬天,卡蘭尼克與他過去的創業伙伴并肩站在巴黎街頭的寒夜中。在這之前,他們剛剛參加完一場LeWeb大會活動,前來接他們的出租車卻遲遲不見蹤影。
通過手機叫車的想法浮現在卡蘭尼克腦海,接下來他們將這個想法付諸現實,回到舊金山便注冊了UberCab.com的域名。2012年,一項全新的智能叫車服務在紐約開始了測試。也是在這里,Uber服務正式上線。
接下來幾年,Uber的勃勃野心在全球市場的不斷開拓中逐一顯露——成立5年就擴張至6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50個城市。
2015年在中國市場與滴滴激戰正酣時,卡蘭尼克甚至有75天是在這里度過的,但他還是覺得還是不夠多。
過去十多年時間里,跨國互聯網在中國市場難以取得成功如同“定律”般的存在,Uber也未能幸免,過度迷信和復制公司的原有模式成為通病。
在經歷過中國、東南亞和俄羅斯及其他幾個東歐國家的相繼退敗和負面新聞后,Uber終于要實現它的上市之夢,這個網約車市場的“老大哥”或將于本周提交招股書。
很多人沒能預料到,雖然Uber市場覆蓋面和體量遠超另一家Lyft,但在上市追溯賽中卻還是被后者搶先一步。
上周五,Lyft率先在紐約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,成為2017年科技新貴公司Snap上市以來最大美國科技公司IPO。
這個由兩位年輕人洛根?格林(Logan Green)和約翰?齊默(John Zimmer)在2013年夏天推出的項目,經過7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美國第二大互聯網出行企業。
Lyft上市開盤價為87.24美元,比起發行價高出21%,最終發行了3250萬股股票,這一數字超過了其在監管文件中的3100萬股目標。不過,在上市后第二個交易日,Lyft就一路下跌,跌破了發行價。
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,盡管Lyft向前邁進很大一步,但無法保證實現盈利,想要贏得投資者的足夠信心,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。
從更廣泛的緯度來看,在Uber上市被Lyft搶灘并且逐漸收縮業務城市,滴滴聯合海外網約車公司挖角Uber重點市場的背景下,全球出行市場也在悄然醞釀一場新的變化。
對于科技行業的投資者來說,估值和盈利能永遠是“萬能鑰匙”。但Lyft看起來似乎還不同時具備這兩點。
Lyft在IPO招股說明書中透露,2018年營收達到22億美元,虧損 9億美元。過去兩年,Lyft2016年營收3.43億美元,虧損6.83億美元;2017年營收10.59億美元,虧損6.88億美元。收入實現大幅增長的同時,虧損也在增加。
不論是中國的滴滴,還是美國的Lyft,這些在全球市場布局的出行企業無疑面臨著同樣的抉擇,即在市場占有率和盈利方面該如何選擇。
同滴滴等國內出行公司一樣,Lyft和Uber這兩大巨頭過去在價格方面的競爭也十分激烈,幾乎每個城市都會為乘客打折或是給司機發放獎金。比如在2018年,Lyft在營銷和激勵司機與乘客方面就花掉了13億美元,相當于平均每單補貼超過2美元——顯然,無論在中國市場還是全球市場,補貼都是一個獲客的好辦法。
對于如何平衡盈利與市場份額之間的關系,Lyft創始人格林在接受媒體提問時給出的回答并不明確。
格林說,“我們的首要任務一直是提供最好的客戶體驗,并為客戶提供最好的服務。我們把運輸當作一種服務來追求。我們要取代的是擁有私家車的模式。”他強調,Lyft專注于為客戶創造價值,不會設定市場份額目標。
而當被問及盈利預期時,Lyft總裁齊默說,“我們不能談論未來,但我們可以告訴你的是,我們已經為實現長期股東價值做好了準備。”
關于Uber和Lyft等無盈利獨角獸面臨考驗的現狀,投資大師沃倫·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給出了自己的答案,他在接受CNBC采訪時直言不諱地說:“投資者希望能在5年后得到10%的投資回報,但這些公司根本賣不出這些利潤。”
作為同樣是土生土長的美國出行公司,Lyft一直在奮力追趕“老大哥”Uber。
與中國出行市場類似,在全球出行市場復雜格局面前,美國市場也相對穩定,基本已經被Uber和Lyft兩家公司所壟斷。數據顯示,這兩家公司共同分享著美國超過1.2萬億美元的出行市場,市場占比總和近98%。
晚出生三年的Lyft不僅先于Uber進行了IPO,其市場份額也在發力追趕后者,這從幾年來的市場份額變化可以明顯看到:2015年時,Lyft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僅為7.7%,Uber則以92.3%占據絕對優勢。不過,Lyft聯合創始人齊默最近表示,Lyft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已經上升到40%。
一組來自分析機構Second Measure的數據也證實了Lyft的快速增長:截至去年10月, Uber占到69.3%,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%;而Lyft則占到28.4%,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3%。剩下的2.4%由Juno、Gett和Via幾個小玩家瓜分。雖然幾組數據略有出入
加料 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