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于新凱越,很多人抱以極大的期待,然而銷量的實際表現卻讓人們開始懷疑新凱越的價值,為何會是這樣?
這算是我們第一次做“半年考”,而且由頭還是由一個“超預期”銷量成績引起的。的確,從時間周期來看年考更完整、對一款車的考評也更準確,但卻失了一定的時效性。就比如我們此次“半年考”的全新凱越。
之所以著急給全新凱越來個半年考,是因為它的表現太“超預期”了。只不過,不是超預期的高,而是超預期的低。倒不是說昔日的神車就一定要賣到昔日的水平才算符合預期,況且此凱越已非彼凱越,然而與全新凱越同一類的車相比,如捷達、桑塔納,開發的思路都是一樣的——沿用之前熱門緊湊級車的名字,然后基于小型車平臺拉長開發的廉價緊湊級轎車,但是人家卻是個個火爆。
捷達2018年賣了32.77萬輛,桑塔納也有27.64萬輛,就連雪佛蘭的科沃茲,也賣了25.21萬輛。而新凱越月均一千六百多輛這個成績,半年的累計銷量還不足1萬輛。以至于一些喜歡凱越的人會因此疑惑:這車,到底能不能買?究竟是什么原因,導致新凱越在市場出現如此反常的景象?這正是我們要討論的核心。
那么實際上我們就找到了全新凱越沒有成為爆款一個最重要的原因:價格。
平心而論,全新凱越的指導價沒有“出格”,畢竟捷達桑塔納也是這么定指導價的。關鍵是,全新凱越的終端優惠少。尤其是上市后的前幾個月,優惠只有數千。這無形中使得它的終端價要比捷達、桑塔納、科沃茲等貴了一兩萬元。
全新凱越有個特點,即起步配置較高。尤其是和捷達桑塔納比起來。全系標配側氣囊、ESP、天窗,在這個級別里還是獨一份。
然而如果你將此作為其賣點的時候,卡叔卻恰恰認為,這是導致全新凱越銷量遇阻的另一個重要原因。
雖然全新凱越這種注重安全的理念是對的,標配從道理上講也是應該的,但卻實打實的不符合市場實際需求。
這種合資廉價版緊湊型車,面向的市場偏二三線,與自主品牌有一定的交集。人們選擇它們,屬于“既看牌子又看價格”——即想要好牌子但不希望多花錢。
既如此,消費者在外觀、空間、內飾等層面會比較關注,但對于“超規格”的安全配置,卻并不那么在意。
同樣的,在很多車上視為“剛需”的天窗,在這一類別的車上,也不見得合理。道理很簡單:羊毛出在羊身上,有了它們,就會推高絕對價格。只要絕對價格高,即便有這些配置優勢,市場也不買賬。
以上是我們認為全新凱越銷量未達預期的主要原因。那么,會不會還有人們忽略的其他原因呢?
關鍵的設計層面,全新凱越并無問題。線條流暢比例勻稱,在這個級別的車里絕對是設計亮眼的。同時也包括內飾——中控等設計布局都很好,只是要除了那個后頭枕……。
關于全新凱越的這個后頭枕,之前上市時的文章里已將提到過,確實屬于設計上不可思議的部分。也確實有一部分消費者,就是因為后頭枕放棄了新凱越。
三缸問題老調重彈了,這里不再過多贅述。只說一句:三缸對于凱越的影響,要比英朗、GL6這些車小得多。
而且全新凱越的這款1.3L三缸機表現也足夠令人滿意:不抖,動力挺好,還很省油。1.3L的排量,與競品的1.5L相比,不光油耗有優勢,而且動力還不吃虧,這其實是很難得的。
倒是“排量”這個似乎看似更不起眼的問題,反而是影響更大一些。這還是市場特點使然——它們所面對的目標群體,還是挺在乎排量的。同樣的價格,多數人還是更愿意買個1.5L的而不是1.3L的車。哪怕他們知道1.3L動力不比1.5L弱。
從設計理念來說,全新凱越沒有任何問題——用更低級別的平臺打造“簡單大車”,關鍵的外觀、內飾(除后頭枕)設計都相當到位;技術應用、品質感等很多方面也都完全過關。然而就是這樣一款怎么看怎么應該大賣的車,卻賣成了一個近乎冷門車型。就其原因,還是出在定位上——不合理的起步配置推升了終端價格,讓注重實惠的消費者最終轉投了競品。
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,這個問題解決起來很容易。所以感覺上是通用某種程度上不太愿意主動去解決。或許,到了2019年情況就會有變化。只要全新凱越調整好定位,擁有與競品一樣合理的終端價,它還是具備成為爆款的可能的。
加料 /